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环球观天下!会宁:走好避险搬迁路 圆了幸福安居梦

2023-07-03 21:56:38

来源: 每日甘肃网

新甘肃·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宇晨

初夏时节,从白银市会宁县县城出发,沿着长长的国道一直向山而行,1小时的车程后,两条路“泾渭分明”——一条土路,扭扭歪歪延伸进了山沟沟里;另一条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到了一排排中式造型的房子前。

这里是会宁县杨崖集镇红土坡村李家岔社新搬迁的安置点。中午,赶完集的红土坡村民李树清正提着新买的被褥准备回家,见到记者,便热情地向自己家里招呼:“走走走,进去坐坐,看看咱们的新窝有多俊。”


(资料图)

和李树清一样,这里还有23户村民都住进了这些新修建的房子里,过上了好日子。

新修的房子干净整齐。

“出个门都要看老天爷的脸色。”谈起自己以前居住的环境,李树清肚子里有着倒不完的苦水。

之前,李家岔社整个村庄位于滑坡体上,滑坡体较高,前缘临空,组成滑坡的岩土地质结构松散,坡体稳定性差,在强降雨、地震、人类工程活动等特殊情况下,极易发生山体滑坡,直接威胁当地23户农户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“一下雨,四个轮子都出不来,更别说两条腿了。根本回不去家里,在外还得想着家里的老婆孩子,担惊受怕。”李树清说。

如今,这种日子早就成为了过去式。一条笔直平坦的水泥路直接铺到了家门口。说起现在的交通情况,用李树清的话说,以前从家到集市要花20块钱的油,现在2块钱就到了,省时省力还省油。

过去的红土坡村(资料图)。

2022年,会宁县按照“应搬尽搬、应搬早搬”的原则,坚持“县级统筹、乡镇主体、部门联动”的工作机制,积极做好群众思想动员工作,稳妥有序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。在杨崖集镇,经过精心部署后,因地制宜确定搬迁选址,把李家岔社23户99人就近安置到了地势相对平坦、交通较为便利的王夏社新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。

房间内干净整洁。

李树清就是在那时搬出了“泥洼洼”,住进了大房子。起初,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李树清心里有点犯“嘀咕”:盖一院房子起码15万,自己这基本没花钱,政府就让我住进大院子?

为了消除李树清的疑惑,杨崖集镇立即安排工作人员“登门拜访”,帮他算了一笔账:只要是满足搬迁条件和愿意搬的村民,就可以享受“10+5+N”差别化奖励补贴“政策包”

——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每户补助10万元、省市县三级财政按8∶11的比例贴息贷款5万元的基础上,会宁县根据搬迁户需求发放最多5万元额度的信用贷款,利息由县财政全额承担,期限为5年,同时县财政每户列支1万元“以奖代补”资金,尽最大努力解决搬迁对象资金筹措难的问题,利用政策温度提升群众搬迁热度。

搬!李树清离开了“泥洼洼”,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点。

自来水、燃气灶、下水系统……这些在李树清过去看来“城里人”的日子,都变成了自己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。今年年初,在儿女的帮助下,院子铺上了大理石砖,房间里置办上了古色古香的家具。同时,李树清种植着20多亩土地的麦子、玉米等农作物,加之自己是乡村医生的身份,一年收入在4—5万,日子越来越好。

自甘肃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正式开展以来,杨崖集镇按照村庄规划行动,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在安置点统一推出“前宅后院”的建设模式。安置点建设过程中,通过让群众选、规划设计让群众议、分配方案让群众定等方式,妥善解决了“搬迁点村庄如何建得好”的问题。同时,坚持以农业生产为主导,搬迁避让点符合农村实际、满足农村需要,保持农村生活本质,努力做到搬迁点与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适应,做到“业兴、家富、村美、人和”协同推进。

尚国珍的家中。

谈起自己10年前远嫁甘沟驿镇袁岸村牛角社的画面,尚国珍心里还是有些低落。“那时候刚嫁过来,山路崎岖不平,地上的土厚厚的一层。山底下还是个俏丫头,上了山就成了土娃娃。”

2013年,23岁的河南姑娘尚国珍和自己的丈夫吕金龙正式结婚,成为了“会宁媳妇”。婚后,为了保障孩子在家有人带,学习有人操心,尚国珍选择在家成为一名全职妈妈,丈夫和公公在外务工,保障家中婆媳孙子的生活。

由于牛角社处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,生态系统稳定性差,容易受到外界活动影响而产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修复的区域。在尚国珍的记忆里,水始终是匮乏的。

院子里有水窖,下雨天接点水,冬天里囤雪块、冰块,夏天还能继续用……吃水都困难的日子里,厕所干净卫生和能有热水洗澡成为了尚国珍的心愿。后来,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教育,尚国珍一家都搬到了甘沟驿镇,一边租房一边供孩子读书。

“明厨亮灶”的好日子。

2022年11月,尚国珍的心愿变成了现实。甘沟驿镇按照“政府引导、群众自愿”的原则,坚持自愿搬迁,尊重民意,有序完成了18户72人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。其中,尚国珍一家四口和村上的14户搬迁到了镇上的甘润苑社区安置。

尚国珍告诉记者,政府对搬迁户财政补助10万元,加上每户有5万元的贴息贷款。装修由夫妻二人“DIY”完成,入住这套房子,花费并不是很多。

入住后,尚国珍将两个孩子也就近送入了附近的学校,自己也在快递驿站找到了整理快递的工作,一个月可以收入4000元左右。“孩子可以随时照看,自己也有了收入补贴家用。”

和尚国珍一样,从牛角社搬迁至此的72岁老人高进福日子同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
“如今,出门就能买到吃的,还有广场能运动腿脚,现在的日子暖暖的。”高进福说。

包括高进福在内,2022年甘沟驿镇有序完成了18户72人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任务。今年,该镇还将计划完成56户群众的搬迁计划。

通过搬迁,农户不仅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大力改善,就业也更加有保障。”甘沟驿镇镇长梁毅说,为切实做好搬迁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,甘沟驿镇对搬迁群众在创业就业、产业发展、技能培训上同步推进,搬迁户收入大幅提升,让老百姓过上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事做、生活美”的目标。

道口村南摆社安置点。

高金鑫有个“安居梦”。过去,他所在的新添堡回族乡道口村魏成沟社基础设施薄弱,居住环境十分恶劣。

受地理条件限制,高金鑫居住的旧宅基地属于典型的切坡建房,背靠山体主体结构松散、稳定性差,属于地质灾害隐患威胁区。高金鑫表示,自己过去住的房子安全隐患大,还与乡政府、村委会相距甚远,就医、上学都极不便。

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和孩子的上学问题,高金鑫和妻子想过去县里或者镇子上买套房。但是考虑到房价等现实问题,让夫妻二人望而却步。加之家中还有老人需要赡养,一家6口的生活十分紧张。

2022年,随着新添堡回族乡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,25户,97人都搬到了道口村南摆社的安置点,住进了两层砖混结构的房子。

相较于原来的土房子,砖混两层的住宅更安全、更舒适,加之新住所距离县城10公里,交通便利,高金鑫一家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如今,高金鑫在县城跑出租,妻子在照顾孩子之余打些零工补贴家用,既解决了孩子上学路远的问题,又增加了家庭收入。

和高金鑫一样因搬迁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的,还有2022年从炭山村郭家社搬迁至道口村南摆社搬迁点的郭万明一家4口。

搬入前,一家人主要产业以种植为主,在这片“看天吃饭”的土地上,收入很微薄。如今,搬进了新房子,儿子郭全保就近在依禾物流园务工,既可以照顾年迈的父亲,也增加了家庭收入。

搬进幸福,就要实现从“要我搬”到“我要搬”的转变。

搬进幸福。

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开展以来,会宁县为抢抓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机遇,按照省市安排部署,科学准确把握县域受自然条件制约生态脆弱,生态功能区人地矛盾突出、生态承载力低,地质灾害易发多发、隐患点分布散而广,修复治理难度大的实际,全面开启避险搬迁路,圆百姓幸福安居梦。

一村一村一点一点一户一户会宁县以“过筛子”的方式,详细摸清搬迁群众的家庭成员结构、经济状况、主导产业等信息,准确划定搬迁范围,精准认定搬迁对象,严格按照程序,依据轻重缓急列出搬迁时序,合力推进避险搬迁有序实施。经摸排2022—2026年全县计划搬迁3558户13781人,其中,2022年实施避险搬迁146户563人,涉及杨崖集、河畔等10个乡镇。

今年,会宁还将计划搬迁目标任务895户,分布在25个乡镇,其中涉及地质灾害威胁区245户、生态敏感区650户。计划在大沟、甘沟、草滩等16个乡镇新建集中安置点16个,概算总投资2.52亿元。

目前,全县16个新建安置点均已完成用地审批、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等前期工作,计划7月底完成住房主体工程;对分散安置的搬迁户,由乡镇统一组织搬迁户进行房屋认购、装修入住,确保9月底完成目标任务的60%,11月底全面完成任务。

会宁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周亚玲告诉记者,会宁县将紧盯后续3412户13218人的搬迁任务,持续完善搬迁后期各项扶持政策。同时,统筹解决好就学、就医、就业、创业等移民关切关注问题,增强搬迁群众内生动力。切实让搬迁群众更快地融入安置地,获得更多归属感和幸福感,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业就、生活好、能融入。

记者 王宇晨责任编辑:高保武

关键词:

最新新闻
回顶部